返鄉的藝術實踐,是從陌生轉為熟悉的生命故事—— 「重建自我與在地關係的觸發地」


|專訪人物|賴雯淑,2005年返臺任教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主持質疑性藝術跨域實驗室,也是陽明交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研究員。自2018年起主持六燃「新竹生博物館」與「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兼具教育、研究與藝術實踐者身分。

文字:勞泓理、梁佑謙
圖片:勞泓理、賴雯淑、六燃保溫團隊提供


 

即便你只是聽到這裡的歷史,在你還沒為她做任何事時,你就成了她部分的主角。

當進入場域之後,便然開始說她的故事。

 

初到新竹,我為了盡快熟悉新校園和新環境,決定去觀賞《漫言・蔓衍》──「多媒體光桌說故事」 聯合公演。當時的我還沒有交通工具,於是我徒步從學校宿舍走到六燃,就在六燃保溫眷舍旁的小廣場第一次見到賴老師,賴老師安靜地坐在音控室邊上的椅凳,等待觀眾們入場。表演同學就位後,賴老師拿起麥克風進行演出的開場:「這是多媒體光桌說故事課堂的成果發表,我不是在教他們如何說故事,而是我相信每個人會有他們的故事。在這個時代說故事的權利不會中斷,說故事的方式更有百百種,是我們留下自身生命經驗的一種方式。」演出者敘述著他們關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羈絆,將記憶深處的情感掏出,與六燃場域進行了一場新事舊史的對話。

 

賴雯淑老師指導2019光桌說故事公演《漫言·蔓衍》。
上:學生作品《自為的存在》;下:開幕活動。

 

後來,有機會再次到六燃,是因為賴老師的構樹手抄紙課作,才得知賴老師經常帶同學們到六燃來,也希望同學們自發性接觸週遭事物。對我而言,不只是六燃,身分認同源於接觸週遭的人事物,讓自身處在當下的環境,觸發感官去和自己對話。確實,我身為馬來西亞華人,不管在台灣的哪裡,待過的台南或是新竹,我對異國抱持許多幻想,喜歡到處去記錄周遭值得留心的事物。然而,隨著停留在台灣的時間越長,每當我開始對於日常生活感到安逸的時候,焦慮便會纏上我。我語帶台灣口音,嘴吃著台灣食物,這些習以為常的日常莫名淡化我的身份記憶,這才使我有了強烈的身份認同的探詢,渴望聽到更多來自異國的故事,藉由這些故事與自身經驗做「質疑性」對比,而台灣正是一個能夠依附故事感動很多的人的地方。

     

走入六燃,在一切偶然裡的必然

 

二〇二一年是賴雯淑老師踏入六燃煙囪的第四個年頭,以藝術實踐介入社會為理念,執行了一場又一場的展演和活動。「文化沙漠」一詞,一直是對於新竹不太公平的刻板印象,四年前的賴老師也如大家一樣,誤以為新竹是個由外鄉人所組成的城市,其實不然。

 

二〇一五年,賴老師在趙家麟老師1的一場演講中被精彩的六燃故事所吸引,那年二戰遺址寡婦樓(新竹六燃一號廠房)也在一夜之間被拆除,引起許多文資團體的震撼,連帶發起了二戰遺址眷村保存連署行動。深受震撼的賴老師,想到有如此重要的歷史記憶將消失,便號召了擅長藝術設計的應藝所學⽣⼀起加入,進了標誌、海報等設計,來支持遺址保存的行動。

 

2019年六燃保溫基地剛整修好,尚未有任何人事物進駐的那段空蕩蕩的日子。

 


應藝所學生設計的聲援海報,畫面表達了對新竹六燃的訴求與願景。

 

紀錄歷史的同時,也向時代致敬

 

二〇一六年,賴老師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成為一位訪問學者,處他鄉異地,思鄉之情泛起初的漣漪,想起有著豐富⼈⽂歷史的六燃是一座本殖時期的戰軍事基地與國政府撤退來台後發展的眷村文化。賴老師開始醞釀想法,若六燃的故事必須保存,有什麼最好的方法可以把它傳承下去?

 

隔年,賴老師回臺灣後,展開文化局的標案投標計畫,協同陽明交通大學達成企劃共識,也因此先有「活隱喻・活博物館」(Living Metaphor.Living Museum)作為核心理念,同步推動六燃「新竹生博物館」(Hsinchu Living Museum)計畫2,展開新竹六燃的在地實踐。

 

近年來,臺灣各地的眷村文化受到許多關注,對賴老師而言,六燃除了擁有特別的「屋中屋,樓中樓」的眷村文化,二戰歷史亦是屬於島嶼居民共同的歷史記憶,過往我們可能因執政者等體制因素避而不談,但此時此刻的今日,我們不能再任由歷史被抹滅,僅存的建築外殼雖然褪去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溫度,依然還有很多老居民的在地生活紋理值得一探究竟。賴老師表示,再造六燃歷史現場,是為了再現那個時代裡生活於邊緣處境下異鄉人們的重要生命經驗,科技與藝術的行動計畫是為了向他們致敬,說出他們的故事。

 

六燃大煙囪廠房。(翻攝林智堅市長臉書)

 

廠區內,煤斗狀的特殊建築構造。(翻攝林智堅市長臉書)

 

不在歷史現場,談「重回」是隔靴搔癢

 

問及計畫籌備的心路歷程,賴老師以「著急」回應,計畫都有生命期限,二〇一八至二〇二一年之間,賴老師帶領團隊在時間內完成了第一屆六燃文件展、兩件國際劇場作品的創作與展演、《遇/預見六燃》個展和多場人文藝術活動與計畫成果展演,除了規劃各項流程、準備活動事務和與人接洽溝通之外,賴老師更是頻繁出現在六燃進行場域及其環境的勘察。「當它已經成為你視角與行動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時,你一方面能透過言語和行動,向不同的人群介紹、交流,同時在一趟又一趟遇見他者的旅程中思索其本質和特性,並咀嚼它帶給你的種種平凡又深奧的感受。」3,「蹲點」成為賴老師的實踐基礎,意即,不在歷史現場,談「重回」是隔靴搔癢。

 

賴老師也感概:「當投入一個目標越久,團隊的能力就要越強大,這些成果不是一個人的努力,而是一群人的投入,才得以完成。」計畫的安排需要各式各樣的專業人才,舉例來說,六燃文件展一開始邀請了動畫公司建出多個時期的六燃廠房場景,再配合黃大源老師完成《跨域——穿梭六燃歷史現場》VR虛擬混合實境,其中故事源自於趙家麟老師的田野訪談紀錄。

 

二〇一九年的大事件《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包含上半場的《原諒・遺忘》及下半場的《無/非紀念碑》兩件作品。《原諒・遺忘》所呈現的故事是以二戰時期的六燃為背景,創作團隊重新編譯當年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台灣本省與外省人民,以及日本軍人等波瀾起伏的生命故事。劇中提到台灣人「名字」的轉變,娓娓道出背後沈痛的大歷史,在日治時期,日本統治者為了同化台灣人,實施了皇民化運動,當時的台灣人只要能將自己的姓名從三個字的漢名改為四個字的日本名,就能在被殖民的日子裡過著相對舒適的日子,不從者便會被日本人時刻地針對。然而,二戰結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原以為能回歸「祖國」懷抱的亞細亞的孤兒4卻又再度陷入身份認同的矛盾與混亂。統治者的替換讓台灣人再次經歷改換姓名、徬徨失措的局面,當從「廣田」改回「黃」、「井下」改回「李」之後,台灣人依舊沒有被時任政府當作是同胞,反而被扣上了日寇的大帽子。下半場的《無/非紀念碑》互動實驗劇場,由德國後劇場、資工IoTtalk5實驗室、跨領域藝術團隊、和應藝所六燃團隊與觀眾們合力完成劇場表演,在劇場中投票建置二戰紀念碑。六燃互動劇場資工團隊也為此開發IoTtalk投票系統,以現場開放投票互動的方式讓觀眾參與。賴老師分享觀劇後民眾的心得時,提及有好幾位住在附近國宅祖母級長輩用台語說到:「我們能看懂這一段表演,那是在講臺灣人的故事,是我們曾經的遭遇。」那些在六燃生活過的居民,透過劇場演出看到了他們過去的生命故事。

 

2019《六燃國際互動劇場》
上:《無/非紀念碑》投票環節;下:《原諒・遺忘》劇目一景。

 

二〇二一年六月,隨著賴老師《遇/預見六燃》裝置個展的結束迎來第二階段計畫的圓滿落幕。回顧展覽中七件作品,分別散佈在六燃保溫基地各處,其中讓賴老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大煙囪正下方的戶外作品,在抬頭一看便是大煙囪且沒有屋頂的眷村隔間裡,藏著三幅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的創作──《時間甬道》,這系列作品使用了炭筆在牆面繪畫,炭筆因材質關係容易受到颳風下雨、人為摩擦等影響而使圖案斑駁或消失,藉由這樣的創作手法回應著六燃的所有記憶也正因不被記得而在慢慢地褪去。

 

當你透過賴老師的創作而認識六燃這個場域後,你想更知道六燃是什麼,以及埋藏在它背後的故事嗎?

 

2021賴雯淑《遇/預見六燃》個展裝置作品在大煙囪下展出。
上:《種子藏・歷史塚・生命地》;下:《時間甬道》。

 

藝術介入後的擾動

 

至今,六燃保溫基地六棟眷舍有沈致軒進駐「雞本設計」,透過在眷舍內的養雞行動以重現曾經眷村內的雞舍場景及分享樸門設計。以六燃保溫睦鄰計畫所創立的「大煙囪下的家」為平台,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包括六燃廠區導覽、假日市集、露天電影院、香草學堂、蝙蝠保母工作坊、立體書等手作工作坊,和融入在地眷村飲食特色的共煮共食活動,呈現舊時煙囪下的饞味,累積了不少的反饋。附近的社區民眾也組成大煙囪志工團,不時會提供剩食來養雞和一起整理環境。二〇二一年末,也迎來第一期六燃大煙囪廠房本體結構補強工程的完工。每一次行動必須是有目的性地進行,賴老師受到吳瑪悧6老師的啟發,說到:「藝術介入這件事情通常很容易失敗,因為它是仰賴計畫的,藝術家們必須在短時間內帶有理想進行有規劃的擾動,一旦計畫結束,擾動即結束,影響力也可能隨之消失。」藝術介入是六燃歷史場域再活化的一個手段,民眾參與或許並不會帶給六燃社區顯著的改變,但其中卻流動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大家從而認識彼此,雖也可能會帶著對六燃的第一印象和故事而散去。

 

「藝術家即民眾,民眾即藝術家。」7

 

賴老師透過長時間的蹲點,以謙卑、尊敬和學習的態度,慢慢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型態,與人建立關係之餘,也是建立「與自己對話」的途徑。藉由走入六燃,賴老師全心參與執行每一個活動和展演,在這樣的眷村社區需要面對不一樣的人,與他人接觸與互動,偶爾也會遇到衝突,賴老師坦承必須暫時卸下老師一職的身份,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步調來面對外界的另外一個系統,也於是慢慢地更認識自己。

 

六燃為觸發點,先從歷史爬梳,接著認識這裡的生態、族群關係、文化、政治等多元面向,是發掘自我認同和世界觀的起點。誠如哈維(David Harvey)所言,「地方是承載集體記憶的場域,寄予了對未來的諸多想望。」(Harvey 2009 : 178)地方被視為抵抗政治的基礎,透過凝聚地方特質與復甦集體記憶,得以激活環境和社會。8 時間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六燃,因為我知道只要保溫基地的大門是敞開的,就會有民眾走入探詢。

 

二〇二二年,賴老師重拾這一份責任,接著將會發生什麼?

 

賴老師在其研究室分享她的收藏。


地景介紹:

|六燃大煙囪|新竹市東區建美路38號

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簡稱新竹六燃)的原動罐暨緊急發電所,主要功能為燃煤生產蒸氣作為加工所需的能源,並裝設發電機做為緊急發電之用。二戰後國軍眷戶遷入,成為空軍下忠貞新村眷村,利用原廠房空間內部搭建隔間,分戶居住形成「屋中有屋,房中有樓」特殊景觀,曾經眷村居民為了養家糊口也在六燃廠房內養了上百只雞。廠房內之大煙囪更成稀有霜毛蝠棲地,成重要生態場域。目前廠房本體正在進行結構補強工程尚未開放,先以臨建美路的六棟眷舍修復作為大煙囪廠房基地保溫睦鄰駐站計畫的工作站,設立「大煙囪下的家」,舉辦各種社區工作坊及導覽活動。


 

六燃保溫基地與周邊地景全貌,埋藏在城市裡的二戰歷史遺跡。

 

六燃保溫基地萬聖節夜晚,搭配各種活動,吸引了附近居民都一齊來參與有趣的尋蝙蝠活動。

 


2019年「大煙囪下的家」揭牌儀式。

 

「大煙囪下的家」承載著歷史的記憶,也慢慢地累積新的緣分,等待大家一起來發掘和創造新的故事。

 


1 趙家麟老師任職中原景觀(現地景建築學系),2014-2015年以新竹市政府「新竹市忠貞新村老照片、故事蒐集出版計畫」 、新竹市政府「新竹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保存活化工作坊計畫 、新竹市政府『歷史建築「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調查研究暨修復再利用計畫 ,對此進行田野訪談及深度研究,出版《大煙囪下的故事》眷村文化資產系列。

2 六燃「新竹生博物館」是2018年起由教育部深耕計畫所支持的計畫之一,納入陽明交大所推動的「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項目。以「永續生活」、「生態保育」、「藝術實踐」、「智慧科技」、「人文探究」、「社區參與」六條實踐路徑,進行保存活化新竹六燃、大煙囪內霜毛蝙的保育工作。計畫官方網站:https://hclm.iaa.nycu.edu.tw

趙恩潔, 蔡晏霖(主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邱韻芳「無處不田野,穿梭在發展計畫和臉書中的人類學家」。左岸文化,2019。

4  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描述台灣知識份子胡太明的身份認同過程,暗喻台灣從日治時代至光復後既非日本人也非中國人的身份困窘。

5   IoTtalk是陽明交通大學林一平博士帶領研發團隊開發的智慧物聯網應用開發平台, 提供業者一個整合、開放、低成本、高效率, 且能串聯不同規格標準的物聯網應用(例如智慧家庭、智慧校園、智慧農場)平台。更多資訊瀏覽:https://iottalk.vip/0/

6   吳瑪悧任職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關注社區藝術、社會議題與環境生態等文化理念之行動與實踐。

擷取自「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影片」吳瑪悧對話(25:00),竹圍工作室,2013。

羅秀芝。地方:流變的藝術場域,《現代美術學報—32》pp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