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一覽
開頁漫畫
發刊言
走入六燃──是偶然,也是必然
發刊言/總編輯 賴雯淑 副教授 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
作者按:本文部分改寫自《遇/預見六燃》賴雯淑個展作品集〈關鍵的2.1公里路〉一文。2022
天氣晴朗時,從對街看向六燃煙囪的樣貌。
從離鄉十六年到返臺教書十六年,一去一回剛好是兩個等距的雙圓,各自以十六年為直徑,成為三十二年之久的時間跨距,這之間也是一萬二千公里來回的移動。如今在新竹落腳,離六燃煙囪只有2.1公里,沿著清交小徑走到二戰歷史現場——新竹六燃,讓我有機會透過蜿蜒的臍帶再次與母親相見。
2018 年我帶著「活隱喻・活博物館:新竹生博物館」(Living Metaphor. Living Museum: Hsinchu Living Museum)的想法,走入曾經作為生產戰爭燃料的新竹六燃大煙囪廠房,開始執行保溫睦鄰駐站計畫。隔年策劃第一屆《六燃文件展》時,首先探問新竹這個城市對自我的定義或身份認取的問題,而針對一個城市做這樣的探問,其複雜度當然遠大於對個人的探問,因為這還涉及了這個城市的集體歷史、記憶、文化情結。也是在這段時期,我第一次聽到曾經在六燃大煙囪廠房工作的台籍員工王坤玉老先生,在紀錄片裡精神抖擻地以日語昂揚高唱出日本海軍軍歌《軍艦進行曲》和《六燃之歌》1。這讓我想起父親還在世時,日常閒暇也看日本書、聽日本歌。
語言和教育作為統治者的治理工具,在父母和我,以及身邊很多人的身上都留下清晰可辨的印記。出國讀書和工作是理解和重構自己的開始,發現統治者所使用的治理工具和手段、留下來的各種印記,早已成為各種有形和無形深層結構中的一部份。建構個人認同的這件工程已不單純是個人的事情,它必然也需要在體制內和體制外來回移動,不斷地檢視自己、觀察別人,有時,甚至無法迴避地會跟不同的思想價值系統正面對峙。
六燃保溫基地六棟眷舍廣場白天一景,這裡充滿著許多故事,
新舊記憶與物件交織的生活場域。
Halbwach(1980)2指出回憶無法脫離其社會脈絡,且具有集體性質。後來我才明白,只比王坤玉先生年長一歲的父親為何會喜歡唱日本歌,說日治時期的往事了,原來那是伴隨他們那一代出生、成長的主旋律。從那一刻起,我才深刻理解,當王坤玉先生跟父親在唱日文歌時,那不只是日文歌,伴隨著歌聲,還有一個深切的生命場景環繞著他們,其中歷歷再現著與他們的青春歲月有著密切關聯的人事物。也是當大煙囪成為我教學、研究、藝術實踐與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我跟受日本教育和黨國教育的父母親,以及與自身斷裂的生命地圖才真正地連接起來。 2019 年陽明交大六燃團隊與德國柏林的後劇場(Post Theater)聯手跨國製作國際六燃互動劇場《原諒・遺忘》(For-giving・For-getting)和《無/非紀念碑》(Nonuments)3。一步步地,關於保存、活化六燃二戰歷史現場的一些想法,也逐漸在我心中明晰起來:六燃場域的靈魂是由來自那個空間千千萬萬的故事所交織而成。也就是說,六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不是單一或個別的人事物或區塊,在規劃未來發展的同時,過往的二戰與眷村歷史也必須整體地被爬梳與理解。透過執行六燃計畫,我們試圖邀請民眾一起走入六燃、認識六燃、參與六燃、融入六燃,成為新竹六燃的一份子,當六燃成為自身的日常時,我們也許就更能理解:六燃對當代臺灣的整體意義可能是什麼?
當大眾在討論目前所推動的新竹六燃的保存與活化,又如何與正在公道五路周邊所進行的「竹科X基地」4新開發計劃進行有意義的對話呢?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重新脈絡化新竹六燃,凝聚認同感,描繪出一個即將到來的六燃博物館文化園區的可能輪廓,建構出共同的未來生活願景。眾一起走入六燃、認識六燃、參與六燃、融入六燃,成為新竹六燃的一份子,當六燃成為自身的日常時,我們也許就更能理解:六燃對當代臺灣的整體意義可能是什麼?
Ricoeur(1986)認為:「主體的身份,既不是固定不移的,也不是隨意流動完全沒有任何穩定性。」5身份認同是根植於敘事,「講述一個故事就是述說誰做過什麼和怎樣做的」。當一位講述者在說自己生命故事的同時,也涉及其他相關的人物,是故,講述者和故事中的人物的主體性、身份認同,就透過故事情節(plots)的關聯性與一致性而被逐步建構給出。這就是李克爾所認為的:主體的建構需要透過敘事認同,是「人類通過敘事的中介作用所獲得的那一種身份認同」。
六燃保溫基地一景。
這是創立《燃後》小誌的目的,我們希望透過報導和出版,邀請大家一起「走入六燃」,以移動的姿態和新的思維,進入這個隱喻空間,再次述說過去的歷史,並創造當下六燃的故事,讓這個充滿記憶、歷史的場域延續其社會文化生命。讓每一位參與者,都是六燃活歷史中的一個行動者、轉化者和創造者。期待曾經是戰爭燃料生產,歷經過戰火轟炸以及生命離散的新竹六燃,能在「燃後」繼續朝向未來,《燃後》的寓意就在於此,我們深信更精采富饒的「然後」即將在這片土壤抽芽生根。
六燃保溫基地,這裡又會有甚麼故事在此發生呢?
1《大煙囪我的家》 [ 04 ] —六燃台籍員工:王坤玉 瀏覽日期2022/2/7
2 Maurice Halbwachs.1980. The Collective Memory. New York: Harper & Row
3 六燃國際互動劇場 瀏覽日期2022/2/7
4 竹科X產業創新園區 瀏覽日期2022/2/7
5 Paul Ricoeur. 1984. Time and Narrative. Translated by Kathleen McLaughlin and David Pellau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本期主題
一起走入六燃
文:梁佑謙
三年前,想都沒想過會在新竹展開一段生活,說起來一切都挺奇妙的。記得剛到新竹求學時,我沒有任何代步工具,對於這裡的東西南北一竅不通,只能憑著 Google 導航摸索著。那時無意間路過一處有著突兀但稱不上是高聳的煙囪,散發著年代感的地方,視覺印象僅暫留在茫茫腦海,不曾將它正式地歸順到長期記憶中。後來把機車從台南一口氣騎上了新竹後,我才有了探索這座風之城的慾望。如刀刃一般的強風迎面襲來,我這在南部自以為是的馳騁少年郎吃了鱉,在新竹像是被偷走鬍鬚的貓,毫無平衡感可言,那是不曾在我家鄉台南遇過的體感。有次不小心重心不穩,摔車栽倒在大馬路旁,手肘因與地面磨擦破皮的刺痛,讓我有了些許的機會停下來,定睛觀看自己「受難」的地方是個什麼樣──「喔!是這裡,那個有著大煙囪的地方。」皮膚被風劃過的觸感、手肘的疼痛是我對新竹初次卻深刻的記憶,而大煙囪也在此刻顯影。
後來真正開始認識六燃大煙囪,是一堂碩班的創作課程,我與夥伴被賴老師帶來此地做成果發表,當我們的作品在大煙囪下的保溫基地以投影的方式展現出來時,我想從那一刻開始我的生命便與六燃大煙囪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隨著我的碩班生活漸上軌道,認識的人越來越多,開始參加了許多舉辦在六燃的活動,週末影院、假日市集、文史走讀……等, 許許多多精彩的碩班生活,就這麼留了一些時間在那兒。印象最深的是那個我重返校園生活的第二個暑假,六燃正舉辦著夏季的大活動,白天有著充滿生活感的市集,午後有著柔情的歌曲演唱,夜晚俱樂部主題的經典舞會,我與友人艱難又逗趣地學著雙人舞步,儘管仍是跳得歪七扭八,但那個夜晚卻是十足的開心。一個充滿生活況味的地方,有著情感流動的地方,六燃大煙囪的模樣在我內心漸漸清晰且立體了起來。
再後來,真正走入六燃的契機,我想應該是去年開始籌備至今的這本《燃後》創刊號吧!作為一群藝術設計生產與學習者的我們──呂彦青、黃元欣、傅昀畇、勞泓理,以及我等五人,各自懷揣著自身與六燃相遇的經驗,秉持創作者路線,以插畫圖文、漫畫、攝影與文字創作等多面向的企劃內容,與大家分享那份相聚在六燃的最初感動,訴說引領我們「走入」六燃引路人們的所見所聞,透過 ZINE 收藏每個人初次「走入」六燃的各種精彩故事。有著重要歷史意義的新竹六燃,在眾人走入之後,她原先停住的歷史時間便開始走動了,對於一個與她相識不過短短三年的我,那裡有著許多我重要且珍貴的回憶,那你們呢?準備好跟我們一起走入新竹六燃積累新的記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