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的博物館——保溫雞舍的秘密歷史


專訪人物:沈致軒,現任新竹六燃保溫基地駐站人員、雞本設計負責人。
畢業於陽明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在粉專「雞本設計」分享他在都市養雞的實驗,與保溫基地發生的各種點滴。

文字:呂彦青、傅昀畇
圖片:勞泓理、雞本設計粉專、部分照片為沈致軒設計師提供。


 

一切得從雞蛋開始說起

 

對沈致軒的第一印象很特別:是個為了吃有機雞蛋在家中陽台試圖養雞,而被邀請回母校應用藝術研究所演講的學長。又因為《參與式永續生活設計》與《藝術家的書》這兩門課程1,應藝所的一些同學們曾前往六燃保溫基地廣場辦市集、煮茶葉蛋、拍打紙漿、抄紙、餵雞等等,也曾經在那裡用火箭爐煮樹皮、用餘火烤地瓜,印象中的六燃保溫基地一直是個滿溢著生活感的地方,然而,養雞與六燃,是如何產生關聯的呢?這一切的關鍵人物就是賴雯淑老師。

 

圖為沈致軒設計師在大煙囪下的家走動的身影。

 

相信讀者們已從前面的專訪文章了解賴老師對於六燃的關懷與用心,但是事情的起源或許也夾雜了一點偶然。為了重新勾勒六燃的歷史樣貌,賴雯淑老師與其團隊曾透過 VR 重建當時的生活樣貌,而養雞也是其中的場景之一。賴老師在沈致軒建立的粉絲專頁「雞本設計」得知他在陽台養雞的計畫,邀請他到應藝所演講,隨後兩人便一起腦力激盪是否有其他合作的形式,等到六棟保溫眷舍維修完畢,在保溫基地養雞的計畫似乎就這樣自然而然地展開了。

 

六燃保溫雞舍裡的雞們,命名富有六燃的特色,
以「異辛烷」、「霜毛蝠」為首字取名。

 

走入六燃之前:臭豆腐搬家了

 

在開始合作計畫前,沈致軒因為租屋處在六燃附近,經常到路口一攤臭豆腐光顧。名為「噯吃小吃」的臭豆腐攤位由一個年輕老闆開設,使用水果酵素發酵的特別配方讓沈致軒讚不絕口,當時六燃基地仍處於整修狀態,沈致軒也不清楚裡面狀況如何,直到聽到臭豆腐攤老闆提起因為六燃需要修整,攤位必須搬遷的事,才開始對六燃有了一點點的接觸。最初的六燃保溫計畫中,沈致軒只有參與市集與六燃國際互動劇場,回想起來,若沒有與應藝所的淵源,他可能也沒有接近六燃的契機。沈致軒與賴老師開始商談合作內容時,也提到了他對保溫基地的印象,他表示,雖然當時偶有藝術展演活動與工作坊在基地舉行,但平日關閉的保溫基地,對一般人來說,縱使感興趣也無法自由地進去一探究竟。

 


小吃攤搬走但招牌仍在現場。

 

開花與種樹:我在這裡種樹,你會一起來除草嗎?

 

「如果藝術展演像是開花,那在六燃保溫基地養雞可能就像是長草或種樹。花開花謝,美麗但有限期,長草或種樹則是長年存在,也會因此有人來除除草、摘果子。」沈致軒分享道。

 

於是他提出「保溫雞舍」的概念,希望透過在六燃養雞這個計畫,拉近不同年齡層的距離。對於年長者來說,養雞會勾起他們過去的記憶,或許年長者們會因為懷念過去的日子,主動地接近、了解保溫基地,小朋友雖然可能對雞很不熟悉,但是大家看到可愛動物自然地會感到好奇、想體驗餵雞的感覺。比起藝術類的活動,養雞似乎自然地會讓各式各樣的人聚集。再加上沈致軒當時已在自家陽台養雞超過一年,也覺得在都市養雞的經驗很不錯,想要將這樣的生活方式推廣到其他人生活裡。六燃的社區型雞舍,就這樣逐步搭建起來了。

 


曙光女中的學生到六燃保溫雞舍參訪。


保溫雞舍搭建初期,附近居民協助參與,從整地到搭建圍欄都難不倒大家。

 

都市農耕不是在照顧食物,而是在照顧人

 

說到為何會嘗試在都市養雞,沈致軒分享他在當兵時第一次接觸到「樸門永續」2的概念。

 

在軍營裡的那段日子,他會在放假時借書帶回軍營裡閱讀,他原本想透過書籍來思考「吃」這件事情,接著一步步地從食物怎麼來,開始探討食物怎麼種植,而《懶人農法》(設樂清和,2010)3便是當時接觸到的書籍之一,當初在軍營圍牆邊看著牆外的阿公阿嬤種菜,也讓他對於自己種植作物的想法日益俱增。退伍後,沈致軒先在台北嘗試了魚菜共生相關的工作,卻因為收支問題暫且將這個想法放在一旁。然而,這樣的念頭並沒有因為工作型態改變而漸漸被淡忘。

 

沈致軒在應用劇本實驗室工作時,仍想試著實行都市農耕的生活方式,也是那段時間,他開始在陽台上種植物。相較設計產業快節奏的工作狀態,放假時在陽台修剪植物,讓沈致軒覺得似乎能找回自己的生活,以及修補在工作時逐漸被消磨的身心靈。他也深刻地感受到這樣的行為能療癒身心,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有回報的。

 

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設計產業的目標相悖,許多業主的目的與樸門永續的概念十分衝突,也因為如此,在第二次因教召進入軍營重溫「懶人農法」時,他萌生了在都市養雞的想法。離開軍營後,便開始規劃在陽台養雞的事,幾個月後便辭掉原本的工作,專心養雞。

 



六燃保溫雞舍裡的雞們,有可愛的小土雞(下),也有氣勢昂揚的烏骨雞(上)。

 

吸引力法則與信念

 

沒有工作也就失去穩定的薪水,但沈致軒抱持信念,堅持著找出自己的生活哲學,他當時想著,就算一年之內都沒有收入,僅靠存款專心養雞、種菜,他也不會感到害怕,就這樣堅持著理念持續耕耘,吸引力法則自然就會將貴人帶到眼前。賴雯淑老師對沈致軒來說就是重要的貴人之一——她是第一個邀請他去分享陽台養雞經驗的人,沈致軒也藉著這個機會仔細回溯、整理這段日子的點滴,也更清楚自己還能往哪個方向前進。

 

從陽台進入社區、賴老師的到來,一切緣分就如此牽起。回看過去,雖然懶人農法帶給沈致軒很大的啟發,但是大學時期的他就對於綠色設計或循環設計感興趣,只是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方法或概念,直到接觸樸門永續的概念,才進而學習樸門提倡的設計方法與倫理等等。

 


讓環境共生,雞舍周圍的植栽有時會使用廚餘堆肥。

 

邀請大家一起走入六燃

 

六燃廣場曾經空蕩蕩的,在雞舍建起來、種了點植物後,第一個影響就是人變多了,桂花樹下搭起椅子,民眾就會來乘涼、看雞、餵雞。附近會有阿嬤帶孫子經過,透過駐站人員分享,他們就會知道以後可以帶孫子到廣場玩。假日舉辦小學堂的活動,也吸引到許多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來體驗,透過這一點一滴,這個地方與社區居民的互動自然也就變多了。有長者與小孩來了,那年輕人呢?

 

為了吸引年輕人走進六燃,沈致軒與賴老師便將《參與式永續生活設計》上課地點選在六燃。學生們為了上課而踏入這個場域,也在課堂中認識這個地方的人、事、物,他們的加入也為六燃注入新生氣:牆壁上的窗花、在廣場賣茶葉蛋、出六燃周邊商品(紅包袋)等等,都為這個場域增添不一樣的面貌。

 


六燃保溫眷舍牆上的窗花,包含學生們及附近居民的作品。

 

大家都來了,你呢?

 

關於六燃的故事不只這些,也有更多雞舍的秘密歷史等待大家親自到現場發掘,過去兩年,全世界都因為新冠肺炎的關係,被迫找尋新的生活方式,疫情對六燃也有明顯的影響,隨著三級警戒發布,二〇二一年六燃保溫基地也曾長時間公休,然而,保溫基地的駐站人員們,仍持續維持這個地方的生活感,也計劃將二樓的空間開放駐村申請。待到時機剛好時,也歡迎舊朋友與新朋友,走入六燃,成為故事的一部份。

 

 

訪談當天的沈致軒。

 


地景介紹:

煙囪原為日治時期二戰工業遺構,國民政府遷台轉為眷村生活場域,眷舍簡易修繕後,開放為「大煙囪下的家」工作站,進行保溫睦鄰、新竹六燃文化價值推廣及延續的交流基地。(摘自大煙囪下的家粉絲專頁)


地點|新竹市東區建美路38號



賴雯淑老師開設的《六燃地方學 》的學生們在保溫基地裡聽講解。

豔陽下大煙囪下的家的招牌。

 


1  《參與式永續生活設計》為賴雯淑老師與沈致軒設計師在應藝所共同開設的課程,上課地點與成果發表會的場域都在六燃。《藝術家的書》為賴雯淑老師開設的課,課堂前半有造紙教學,從砍樹、剝樹皮、煮樹皮等等活動都在六燃進行,沈致軒設計師也在課堂中提供相當多的協助。

2  樸門,permaculture,是將原生態、農業、園藝等跨域知識整合而生的設計系統,「把問題變成資源」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精神。(資料參考:維基百科、沈致軒分享)

3  嚴可婷(譯)(2017)。懶人農法第1次全圖解:與自然共生的樸門設計,教你種出無毒蔬果,打造迷你菜園、綠能農舍。台灣:果力文化。(設樂清和,2010)